论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抗震技术

   日期:2022-11-23     浏览:51     评论:0    
核心提示: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形势大好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业在形势大好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之一。高品质技术含量建筑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规划,同时更保障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交汇处,有非常明显地震震源活动性。地震带涉及范围大,为了保证人们的安全,尽量减轻地震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应该对当前建筑施工中的抗震技术进行研究提高。从建筑的整体结构出发,完善结构做好建筑整体的抗震处理,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建筑中抗震技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建筑中抗震技术存在的不足,如何有效的提高抗震技术,应对突发的自然灾害等。为提高抗震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能够推进抗震技术的提高和实施,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施工;抗震技术

引言

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应该不断的优化升级产业模式,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基本需求。抗震问题就是建筑行业想要不断发展、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我国有些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国土辽阔原因,地震发生的机率较大。所以,为了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应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从建筑整体结构出发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的抗震能力,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同时,也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1现代建筑工程中抗震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一旦发生地震、强度较大。有很多城市建位于地震地带,所以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是重中之重。大多数地震,造成人们伤亡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房屋倒塌,地震波对建筑的稳固性破坏造成伤害,导致建筑建筑不能承受相应的压力,造成失稳坍塌。近几年我国5级地震高频发生,地震灾害呈一定的周期,可能维持到下个世纪初,因此一定要提前做好预防,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保障国民人身及财产安全。我国建筑抗震技术的运用与推广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是对我国建筑从业人员的机遇和考验。

随着地震在世界各国的频繁发生,各个国家对加强房屋建筑中的抗震技术都加以重视。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日本在研究如何在建筑中有效加强抗震技术的应用技术在世界属于领先范围。结合日本建筑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开展减震技术研发,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现阶段,为了保证建筑能够在地震来临时,有效的发挥作用,各个国家都不同度加强了对房屋建筑质量的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与验收。避免因为质量问题影响建筑整体结构的安全,同时对抗震材料的应用是提高抗震能力的关键。

2建筑施工中抗震设计的具体路径

2.1选用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

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个最基础的要素,只有充分的重视建筑抗震设计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国建筑的整体抗震水平。在建筑施工之前,设计师要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位置,结合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设计出科学、安全、经济、合理的方案。在建筑平面的选择上,不能盲目为了建筑的美观,选择一些实用性较差的图形,不对称的图形应用到高层建筑中,对地震灾害抵抗力较差。

2.2采用抗震功能强的结构材料

要想克服在地震多发带区域建项目技术难度,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要求也十分高,施工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施工整体的抗震能力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材料选择上,应该与建筑实际需要,建筑设计规划相适应。在保证材料抗震能力的基础上秉持的经济性的原则,实现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进行。二次结构多采用ACCI式轻质隔墙等自重轻施工周期短并保证主体的较大的层间变形。但是,在实际建筑中,施工材料选择的合理是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应该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到建筑验收各方面完善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抗震作用。

3建筑施工中在抗震设计上面临的问题

3.1 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

建筑地基的选择与规划,是保证建筑具有良好抗震能力的基础。要收集完整的前期勘察资料,要保证结构设计参数依靠准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和数据,不同的建筑对于地基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需要根据建筑的结构、高度等参数因素确定地基的选择。在建筑施工之前,应该对选择的施工场地进行详细的考察,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大多是企业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并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考察与分析,盲目进行施工在建筑施工中,一旦选择不当可能无法在应对潜地源地震时发生破坏,增加在地震中受到的灾害概率及程度。

 

3.2建筑结构的选择

建筑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也是直接影响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因素之一。虽然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结构的设计上多数设计单位没有严谨科学的重视加入抗震设计投资指标。结构体系应有必备的承载能力,这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基础,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能够充分减少地震带来的破坏,从而在根本上减弱地震伤害。

建筑物结构设计应具有消能抗缓冲抗震措施,设计完成的结构体系应具有符合数据计算图纸和地震受力缓解途径,例如在房屋建筑的一些重要和关键部位加入制震装置,或者是免震构造,顾名思义免震构造是将整个建筑物浮在地基的上方,利用液压机构和橡胶组件来连接,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吸收掉地震产生的震动从而吸收地震产生的晃动,防止房屋的结构破坏和财物的损害,这些效能装置能在巨大的冲击力中通过滞回变形的方式有效吸收地震大部分的能量,这样一来就极大地降低了建筑物本身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地震压力,从而对高层建筑有很好的保护效果。结构设计多采用预制构件,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际装配式结构在日本起步较早,已经接受实际地震波的测试和考验,发展较好,实用效果已经很成熟,装配式建筑多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装配式框架结构,对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及楼板叠合层均采用现浇处理,增加结构整体性也能达到“同等性”同时,隔震、减震成效。

3.3依法建立建筑抗震施工质量保障体系

建筑施工的质量也是直接影响建筑抗震性能的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实际施工、国家关于有效抗震技术实施应用规范标准施工验收标准存在缺陷,抗震技术应用晚等问题,管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进度效率,项目管理混乱等问题,质量监管部门并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最后都会导致建筑施工质量不高,无法有效应对地震的侵害。

可以借鉴国外成熟工程项目质量安全保险系数制,尽快推广实施使建筑质量高低和建设方投保安全保险费用多少成正比,从而保障业主的权益和建筑质量。

项目开工许可,除了设计、施工图纸等文件外,还依法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报告书明确主要内容,地质、环境、设计的抗震参数和标准,根据抗震指数明确计算不同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大小,进而确定建筑的梁柱位置、承重以及施工中钢筋、混凝土的规格和配比参数。

抗震指标参数报告满足施工质量要求标准,各方质量责任书必须明确各自责任和职责。地下部分和主体部分验收需提供完整验收报告资料,建设单位应向地方抗震办申请备案。竣工验收完成设计要求文件,在自检合格后并通过项目监管部门组织的初验报验后,向专业资质抗震检测鉴定单位检测合格后;在向质检部门、当地建设抗震办及相关单位申请验收。待参加验收各单位部门一致认可,在结构使用抗震功能上符合设计安全规范标准,并予以签认,才能交付使用。

4 建筑工程施工后地震预防

4.1 加强监测地震预警系统建设

大力提升了地震监测和应急指挥能力水平,可完善全市地震台站监测数据平台,快速确定辖区内地震发生时间、位置、震级、震源深度等信息,报告震情,为社,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信息共享能力,全面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4.2 明确建筑抗震安全目标实施

建筑物的抗震保障是实现安全目标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但总一些建筑项目因种种原因在进行设计施工未进行抗震处理,面对较大震级地震必然会存在安全隐患,这就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措施,多方单位加大对建筑物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具体到有关政府及相关单位责任人形成问责制。日本许多工程实例证明了抗震加固的工程经受了考验,震后完好,而未加固的房屋则遭到严重破坏,这就说明了抗震加固的重要性。

结束语

社会、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提出了更一步的要求,不仅在建筑外观设计上提高了审美要求,对建筑的内部结构等都进一步提出了要求。尤其是对建筑的抗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由于我国处在地震频发带上,在建筑之中需要加入抗震技术。要想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离不开参与建设各方努力及政府单位的监管,同时,也要注重建筑施工技术积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筑抗震技术,应用在建筑之中,能够提升建筑的抗震性,不断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施工技术与管理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12):144.

[2] 郑小飞,论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02).

[3]马铭成.建筑施工抗震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7).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中心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